2024年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學術年會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交流會,將于2024年10月17 -20日在杭州舉行。會議將圍繞層流火焰,反應動力學,湍流燃燒,噴霧與液滴燃燒,燃燒測試與診斷,爆震、爆炸和超音速燃燒,火災研究,燃燒污染物控制,固體燃料燃燒,發(fā)動機燃燒,新型燃燒技術等11個專題開展交流。會議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主辦、浙江大學承辦,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一處支持。會議將由大會邀請報告、專題邀請報告、基金進展報告、墻報交流、各專題分組報告以及燃燒領域科普作品的征集、展示與交流構成,會議期間還將同期組織基金項目進展交流會、青年學者沙龍、女性學者沙龍和工業(yè)論壇等系列活動。
會議網站:https://combust2024.casconf.cn/
會議專題及負責人
1.層流火焰:層流預混、擴散以及部分預混火焰的理論、模擬與實驗,點火、火焰?zhèn)鞑?、火焰穩(wěn)定性、熄火等層流火焰動力學研究。
李軍,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鄒春,華中科技大學;苑文浩,上海交通大學
2.反應動力學:燃料燃燒及其污染物形成的反應動力學研究,燃燒反應動力學模型與燃燒性能調控,污染物生成機制與調控等。
葉莉莉,大連理工大學;張尊華,武漢理工大學;李陽,西北工業(yè)大學
3.湍流燃燒:湍流預混、擴散以及部分預混火焰理論、模擬與實驗,湍流燃燒模型,湍流火焰動力學研究等。
韓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張帆,天津大學;王興建,清華大學
4.噴霧與液滴燃燒:液體燃料的霧化機理和過程,液滴與液霧燃燒,超臨界燃燒。
富慶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章振宇,北京理工大學;吳坤,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5.燃燒測試與診斷:溫度、流場、組分等燃燒過程參數的測量方法與診斷技術。
楊薈楠,上海理工大學;許傳龍,東南大學;鄭樹,華北電力大學
6.爆震、爆炸和超音速燃燒:爆震、爆炸和超音速燃燒中的基礎理論、控制方法與關鍵技術等。
王可,西北工業(yè)大學;林志勇,中山大學;張林,國防科技大學
7.火災研究:火災燃燒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火災的實驗和數值模擬技術,與火災防治相關的基礎燃燒問題,火災風險評估方法等。
周魁斌,南京工業(yè)大學;王青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強,合肥工業(yè)大學
8.燃燒污染物控制:氮氧化物、硫化物、一氧化碳等氣態(tài)污染物,顆粒物、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形成與控制等。
廖艷芬,華南理工大學;張永生,華北電力大學;鄭成航,浙江大學;吳玉新,清華大學;孫飛,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金漢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固體燃料燃燒:固體燃料的低碳熱化學轉化、高值化利用,推進劑與金屬顆粒燃燒等。
趙義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何勇,浙江大學;牛艷青,西安交通大學;姚順春,華南理工大學;劉歡,華中科技大學
10.發(fā)動機燃燒:發(fā)動機燃燒的原理與技術,包括噴射與混合、點火熄火、火焰駐定、非穩(wěn)態(tài)燃燒與控制、低碳低排放燃燒、混合動力燃燒等。
夏溪,上海交通大學;王滸,天津大學;劉龍,哈爾濱工程大學;張啟斌,西北工業(yè)大學
11.新型燃燒技術:微尺度燃燒、微重力燃燒、無焰燃燒、催化燃燒、化學鏈燃燒、等離子體助燃、電場與火焰相互作用等。
王雨晴,北京理工大學;趙皓,北京大學;任翊華,中國科學院大學
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
范 瑋,西北工業(yè)大學
史翊翔,清華大學
胡隆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工業(yè)論壇組織委員會
王 濤,浙江大學
范 瑋,西北工業(yè)大學
胡隆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路丕思,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
田曉晶,東方電氣東方汽輪機
魏小林,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女性學者沙龍組織委員會
超 星,清華大學
何志霞,江蘇大學
顏蓓蓓,天津大學
陳 萍,安徽工業(yè)大學
湯明慧,浙江大學
陳玲紅,浙江大學
科普作品征集委員會
劉海峰,天津大學
劉有晟,清華大學
胡皓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李 凱,華北電力大學
崔雁清,香港理工大學
劉 岱,哈爾濱工程大學
以下內容為GPT視角對燃燒學相關領域的解讀,僅供參考:
燃燒學研究現狀
首先,在燃燒技術方面,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和能源結構的調整,高效、清潔的燃燒技術得到了廣泛研究和應用。例如,高效煤粉燃燒系統(tǒng)、廢氣燃燒系統(tǒng)、低氮燃燒系統(tǒng)等新的燃燒技術不斷涌現,旨在擴大市場空間,迎合市場需求。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實現節(jié)能減排的目標。
其次,在燃燒設備方面,隨著工業(yè)制造的升級和智能化技術的發(fā)展,燃燒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一些先進的燃燒設備采用了自動化控制和智能化監(jiān)測技術,能夠實現更加精準和高效的燃燒過程。
此外,在燃燒理論研究方面,研究人員通過數值模擬、實驗驗證等手段,對燃燒反應機理、燃燒過程中的傳熱傳質現象等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化對燃燒現象的理解,還為優(yōu)化燃燒過程、提高燃燒效率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非傳統(tǒng)燃料的研究也成為燃燒學領域的一個熱點。隨著燃料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環(huán)保要求的提高,生物質燃料、液態(tài)天然氣、低品質煤等非傳統(tǒng)燃料的研究和應用逐漸受到重視。這些燃料具有可再生性,但需要更加精細的燃燒控制技術來維持其穩(wěn)定的燃燒過程。
另外,燃燒化學國內學派的發(fā)展也呈現出新的態(tài)勢。國內學者通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在燃燒機理、反應性質和燃燒應用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時,國內學派與國際學派的融合也在不斷加深,共同推動著燃燒化學研究的發(fā)展。
燃燒學研究可以應用在哪些行業(yè)或領域
- 能源與動力工程:燃燒學為能源轉換和動力工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在火力發(fā)電、大型船舶和航空發(fā)動機研制中,燃燒學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對燃料燃燒特性的深入研究,可以優(yōu)化燃燒條件,改善燃燒設備設計,從而提高燃燒效率和節(jié)能減排。此外,燃燒學還應用于新能源燃料的研究,如生物質燃料、液態(tài)天然氣等,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 交通運輸領域:燃燒學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廣泛,包括燃油車、天然氣車、液化石油氣車等。燃燒技術作為這些交通工具的核心,為它們提供了速度快、運行成本低、能源利用率高等優(yōu)點。此外,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燃燒學也在研究如何降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量,推動綠色出行。
- 工業(yè)領域:在冶金、鋼鐵、化工、建材、造紙和制藥等行業(yè)的生產中,燃燒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造紙工業(yè)中,生物質燃燒技術可以將廢棄物轉化為能源,實現廢物利用和能源回收。在制藥和化工領域,燃燒學為燃燒爐、高溫爐和加熱爐等設備的運行提供了理論支持,保證工藝過程的順利進行。
- 消防工程:燃燒學為消防工程提供了理論基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預防火災。通過對燃燒條件的深入研究,工程師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災的發(fā)生和蔓延。此外,燃燒學在消防設施設計、救援與逃生等方面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提升建筑結構的耐火等級和安全性提供了依據。
燃燒學研究領域有哪些知名機構或企業(yè)
首先,在學術研究機構方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燃燒學領域擁有深厚的研究實力和豐富的成果。例如,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天津大學,是我國內燃機學科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其在內燃機燃燒理論、燃燒控制技術和燃燒系統(tǒng)優(yōu)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其次,在企業(yè)方面,一些大型能源、動力、交通和化工企業(yè)也設有專門的燃燒技術研發(fā)中心或實驗室。這些企業(yè)通過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燃燒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例如,一些汽車制造商在發(fā)動機燃燒技術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以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此外,一些能源企業(yè)也在研究新型燃燒技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huán)保性能。
除了這些機構和企業(yè)外,還有一些國際性的燃燒學學術組織,如國際燃燒學會(The International Flame Research Foundation)等,它們?yōu)槿紵龑W研究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臺,推動了燃燒學領域的全球發(fā)展。
大會郵箱 combustion@ustc.edu.cn
組委會聯(lián)系人:
山石泉 shiquan1204@zju.edu.cn
會議投稿須知
1. 本屆會議論文集擬分別收錄口頭報告和墻報兩類。在會前審稿、會中交流的基礎上,評選出優(yōu)秀論文(不多于10篇)、優(yōu)秀墻報(不多于10篇)和優(yōu)秀科普作品(不多于10個),并將在本屆會議上頒發(fā)。
2. 科普作品題材不限,可涉及燃燒相關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fā)、社會熱點、歷史故事等;作品形式可為圖片、微視頻、文章、圖書等。詳細信息請參見會議網站“科普作品征集”欄目。
3. 論文投稿采用在線投稿方式進行,投稿網站地址和論文模板請參見會議網站。
4. 請勿一稿多投。凡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期刊、書籍和學術會議上發(fā)表過的論文、報告,內容無重大改進者,恕不接受。
5. 會議合作期刊包括《工程熱物理學報》、《燃燒科學與技術》、《煤炭轉化》、《新能源進展》、《潔凈煤技術》和《發(fā)電技術》。如不計劃在上述期刊上發(fā)表的,投稿時請務必注明。
重要時間:
論文投稿開始(包括論文和科普作品) 5月15日
論文投稿截止(包括論文和科普作品) 6月15日
通知作者論文、科普作品是否被錄取 8月15日
參會注冊、注冊費繳納和返回憑證 8月16日至9月5日
正式論文提交和版面費繳納 8月25日至9月10日
參會在線回執(zhí) 9月6日至9月30日
現場報道注冊、各類論壇及沙龍 10月17日
大會報告、分會場報告、基金進展匯報等 10月18日至 10月20日